close

偷懶之下,錯過了光點上映的《為巴比祈禱》
回到家打開電視發現
要。重。播!

很好!賺到!















我們只是忘了去看清楚,每個人不同的樣子。







劇情簡介:
故事根據真人實事編寫。


接受自己的兒子,竟成為她人生最艱難的挑戰。


在眾人眼中幸福美滿的家庭,巴比是最受寵愛的兒子,他擁有著全家人的
愛與期待,但這一切在他向家人坦承自己是同性戀後就改變了。
巴比的母親瑪麗葛瑞斯是虔誠的教徒,她認為巴比只是生病,同性戀是可
以被治好的;她也深信同性戀是絕不被容許的。於是透過各種管道,想盡
辦法要治好巴比的「病」。身陷在教會、家庭及同儕壓力下的巴比,最後
選擇了用死亡作為對母親的抗議,結束生命作為最後的妥協。而當巴比死
後,他的母親才終於了解巴比當初想傳達給她的心情,懊悔與淚水也喚不
回逝去的生命。


瑪麗開始接觸與她類似的個案家庭,並接受各方的建言與不同的觀念,為
了巴比,她決定帶著全家投入同志運動,希望藉由巴比的犧牲幫助更多需
要幫助的家庭。瑪麗的挺身而出。為許多家庭與同志青少年發聲,她希望
巴比的死亡不是悲劇,而是每個家庭幸福的延續。


瑪麗葛瑞斯為同志人權所作的努力,讓她成為當代最有名的人權鬥士之一。












面對著摯愛的家人的目光,於是巴比在被嫌棄的日記本上訴說的自我。


隱藏真相讓我好像站在懸崖邊俯看驚濤骸浪,除了往下跳別無他法。」


他如同那本在慶生會上遭到祖母嫌棄、鄙惡的樸素的日記本
本質善良、誠懇的他,卻在這樣一個追求來生再聚的美滿理想家庭中
遭遇了不被體諒、理解,甚至排拒的窘境。


這是一個人人稱羨、誠心奉獻於主的家庭。
母親-瑪麗,對於信仰的追求,真摯、無私,以至於對於聖經上所言所訴
完全的信賴。對於她來說,這樣的付出,是為了讓上帝明白:
「我們一家是最忠心的信徒,請讓我們來生,依舊成為一家人。」
只是這樣的宗教追從,卻近乎盲從,也加速了巴比對於自我厭惡的墮落。


當巴比傾吐自己的性向後,面臨了各式各樣的「矯正」「治療」
他內心渴望著被明白,卻也拉扯在對於從小信仰的罪惡感之中
只是一切仍然無法抗衡的
是在於他失去了母親對他的目光。
渴望被母親「看見」,看見真正的樣子。


「有時我的痛太沉重,我好害怕會落得孑然一身。



他害怕的不是來日不被愛人憐愛的未來
而是害怕失去關於原生的、根植在心中的「家」



我看著電影的播放,想起了成長過程中的我們,被歸類在叛逆的那一個時期。
我們不斷的使壞,做著讓父母親不舒服的舉動
或許正是因為我們也如同巴比般
渴望著父母親那雙期許我們的眼光,可以變成認同的眼神。
我們不需要教條,不需要規定,不需要未來平步青雲
我們只要你/妳,好好看著現在的我。


雪歌妮薇佛飾演的瑪麗,強而有力。
故事走入巴比自殺後,喪禮結束後她在廚房中準備著給賓客的三明治時
對於祖母的重視禮儀甚過重視巴比的離開
她顫抖著手倒出飲料,喝下時的眼神,讓我滿心為她感到疼痛。
她不是怨恨著巴比,她只是站在一個母親的立場
希望來日,時刻到了
巴比可以進升天堂的世界,而不是墜落地獄的深淵。


「身為母親的直覺最準了,不是嗎?」
是的,她從一開始就知道巴比的特別了。
只是我們都一樣:
知道和接受,知道和認同,知道和體諒,卻是兩個不同的面向。
不論是"特別"還是"不同",我們給予的目光都有著太過熱辣的針刺。


瑪麗在不斷的探索中,明白了關於「愛巴比的方式」
卻也再次的提醒她:
已經失去了,她的至愛,巴比。



上帝無法治癒他,因為他根本沒有病,病著的是我們無法容忍「不同和特別」的心。




「Before you echo Amen in your home and place of worship. Think. 
 Think and remember. A child is listening.」
當你在家或是你所敬拜的地方回答阿門的時候,
 先想一想,並且記住,有個孩子正在聆聽。)




為巴比祈禱,不是祈禱上帝赦免他的罪惡
而是祈禱,祈禱所有與巴比一樣不被認同的孩子們
可以獲得認同的目光,與真實的祝福。

















片子感人而不煽情,我的眼淚濕了一張又一張的面紙後
悵然著想起你最後給我的那句話
「我們只是想要幸福而已。」


嘿!親愛的,如同巴比的妹妹回應著他,我要告訴你:


「我只希望你能開心,這最重要。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盧揚 的頭像
    盧揚

    只剩下一雙像貓的眼神在凝望

    盧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